【资料图】
首映后一周多才去看了《流浪地球2》(简称球2),心里打着算盘希望节后票价能便宜点,事实证明是便宜了几块钱——还得以跑到十几公里外的偏僻影院为代价。令人欣慰的是这一趟没有白跑:为了效果而挑选的巨幕场(IMAX),配合杜比音效,将观影体验发挥到最大(然而终究没有舍得买激光IMAX的票,只买了普通数码IMAX的,尽管如此感官冲击仍相当震撼)。整体上电影非常出色,符合我的喜好,画面、音乐、剧情、表演都十分出色,相关评论、讲解和采访等多如牛毛,各种深入解读显然非我能企及(更重要的是在电影院里光顾着爽了,没咋留意细节)。只望借着看过不久电影还没下线,赶紧记录下自己初赏的几点感受。
首先说画面。毋庸置疑球2的画面比第一部要好很多,特效提升大,镜头语言也更加丰富。对我来说非常震撼的场景,除了热议的太空电梯外,还有前半部分无人机群被挟持后攻向方舟空间站的地面站,而周围近防炮与之交战这一片段。一个镜头给了从上到下的画面,密密麻麻的无人机和铁花漫散相交织,短暂的一幕实在让人激动不已。其实那个大型无人机也很吸睛,充满了科技力量感与军工暴力感,能和有人驾驶的战斗机打得有来有回,场景本身就很富有想象力。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画面是几个旋转拉远的镜头,特别是图恒宇上传了数据,图丫丫的生命从2分钟变为70年,月球三台发动机相继超载爆炸这一段:连续场景变换加镜头快速移动,营造出过山车一般的紧张刺激感,把情绪和悬疑都推向了极点。此外月球发动机点火、月球被炸之后碎石冲入大气层划过天空等都是非常壮观的场面。需要再次强调的是,可能IMAX才能赋予这样的视觉效果,追求视觉享受不能忽略硬件的影响。
其次说说剧情。我的理解剧情大致由三次危机组成:空间站危机、月球危机及其引发的重启根服务器行动。在熟悉为什么要流浪地球这个大背景下,情节并不复杂也不难理解。相较于球1,球2大幅增加和深化了MOSS系统(第二部扩展为550系列计算机)的角色,探讨了人工智能的话题。第一段剧情和叛军有关,虽然比较直白,但也是最贴近原著的设定。后面两次行动看上去和前面有一定的割裂,但通过图恒宇对数字生命的执念而串联起来,也算很好的控制了节奏。所以有的人觉得剧情有些散乱,但我觉得如果能静下心来接受世界观背景、跟着电影剧情线索走,不仅不会不知所云,反而会因为克服重重困难而有如释重负的感觉。实际上,戏剧矛盾的编排都与原著的哲学观相一致:人类的团结与分裂。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,团结是非常脆弱的。叛军有叛军的追求,甚至不惜为此牺牲生命——在为理想献身的层面上,他们与联合政府的军人并无二致。而图恒宇有自己的心结,他追求和反思的过程被电脑利用而造成危机,影响了危机解决进程。说到这一点,不得不谈谈球2中被大大增加的计算机角色。我的理解看,电影有把电脑地位抬升至高于人类、成为阴谋和计划的背后决策者的趋势。虽然导演承认自己受克拉克等科幻大师影响较大(包括原著作者刘慈欣),但人工智能支配人类的设定实在历史悠久,哪怕表现手法千差万别,也多少有点审美疲劳。《2001太空漫游》、《我,机器人》、《鹰眼》等小说电影,已经把这个题材挖掘地很深了,所以希望球3不要以这条线为主要情节构建,而进行一些突破性创新。比如真人数字化与机器思维的互动就是很棒的设定,这样电脑不再单纯是电脑,而结合了人类感知实现自身进化,人类也向电脑学习,在这个过程中亦有所坚守。
在演员方面。刘德华和宁理贡献了相当不俗的演技,前者所饰演的图恒宇被电脑称为“唯一的变量”,确实,他的表演要跨青壮年和中老年、心态上要经历失女之痛、已经个人和社会价值的衡量重塑,能否细致表达很考验功力。而宁理所饰演的马主任也很出彩,尤其最后水下挥手告别非常感人。吴京所饰演的刘培强,在我看来比前一部也有所进步,人物更加立体(也可能是戏份情节大大增加的缘故),与沙溢所饰演的张鹏之间的互动也照应了“传承”这一主题。除了演员表演,这部电影的音乐做得也十分出彩,配乐由作曲家阿鲲完成。在看电影的时候就感觉到配乐浓浓的科幻风格,与画面确实相得益彰,在表达感情、渲染气氛上实实在在做到事半功倍:用人话讲就是“上头”。其中确实不少汉斯季默的影子,但我觉得涉及电音部分更有日本作曲家宫崎诚的感觉(也可能是我听得多所以这么觉得)。最后说说电影里引人联想别的影视作品的地方:图恒宇在家里玻璃上写公式让人想起来电影《美丽心灵》;机器狗笨笨让人想到动画片《机器人瓦力》;刘培强开战斗机带着临终的妻子回上海想到了《珍珠港》;雪天几个工人坐在横梁上明显暗指了著名新闻照片《摩天大楼上的午餐》;最后无数图丫丫的房间联想到《星际穿越》以及《心慌方》等。
至于原著中篇小说,其实电影和小说已经没有什么关联,只是借用了背景设定。不过我认为基础理念的关联更为重要。原著小说遵循了刘慈欣“未来史学”的创作概念,将故事分为各个“时代”,如“刹车时代”、“逃逸时代”等。故事重点描述了地球发动机的原理、地面景象、地下城生活以及人类的应对和反应,整部作品在叛军取得胜利、太阳发生氦闪中结束。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分裂:大到“飞船派”与“地球派”几十年的血腥斗争,小到婚姻的不稳定、亲人朋友的消亡。而另一个相对主题便是希望,正如主角父亲所说:“我们必须抱有希望,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,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”。主角最后也因为失去了希望没有坚守住底线,只留下复杂痛苦的回忆。事实上这些元素在电影中也有所表现,也是电影所要深入探讨的哲学命题。当灾难来临,人类确实需要团结,但团结的基础是对危险有共同认识和恐惧、并且所认同的解决方式一样或相似——然而这种理想状态往往并不存在。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,没有实践检验的时候只能依靠所谓“更严密”的论证来进行抉择。可论证终究是论证,资源有限而只能选择一种方案的情况下,人们总有不同的想法,即便再看上去可信的结论也不如现实更令人信服(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中周喆直坚定进行月球发动机试验,因为他知道其中的关键并不是“公平”)。如此一来只能依靠强力推进其一而排斥其它,这必然导致问题政治化、造成分裂,进而很可能形成暴力。不消说科幻,现实中的斗争、分裂、战争不正是这一原理起作用吗:灾难——无论突然发生令人措手不及,还是尚未到来但已有端倪——往往是纷争的温床而不是团结的粘剂。
在这一点上,原著进行了更为戏剧哲学式的挖掘,令人回味,引人深思。原著中,人们首先对地球能否躲过氦闪感到恐惧不安,后来又对到底是否会发生氦闪心存怀疑。小说作者没有批评他们的懦弱,而是用客观和理解的态度进行呈现,就像最后“执政官”(非常罗马的用词,《三体》中也有这个设定)所说:“我们理解所有的人,因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、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,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”。小说中的政府军以掌握真理的姿态出现,结果也准确按照科学家的研究发生,这其实是文学上的简单化处理,而现实中往往并不如此理想。由此引发出一种“灾难矛盾”:个体愿望与集体决策(通常表现为政府或类似组织)产生冲突时,强迫一部分人按照另一部分人愿望做出牺牲是否合理?个体与集体如何界定(如对于一件事不同观点五五开的时候听谁的)?原著中,叛军刚开始只是少部分人,后来越来越多,政府军反而成了少数派。此时虽然联合政府掌握着真理,但叛军已经掌握“合法性”了——于是就像流浪地球计划刚开始执行时候牺牲了全球一半人口一样,叛军以残忍的方式牺牲掉了剩下的几千人。
《流浪地球》中的氦闪危机远在天边,毋宁说是一种“危机期货”。别说看不见摸不着的几十年之后的灾难了,就是眼前的灾难也不是谁都愿意对抗和牺牲。球2电影更侧重于表现“牺牲自己完成任务”这一古今中外无可争议的崇高理想;而《流浪地球》小说则更侧重于表现“牺牲他人达成目标”这一更加残忍和无解的政治哲学性题目。事实上这并不是单纯的艺术思考,而是真真正正对生活的考察。无论怎么说这两部作品是很优秀的,希望以后现实中出现大灾大疫(希望没有,但肯定会有)的时候,人们更多的是奉献与团结,而不是分裂和争斗(肯定会有,但希望没有)。